練功吧!
只要師兄弟見面,前三句話一定是練功吧!練功沒?待會我們去哪裡練功…
一起練功已經是我們共同的習慣,這算是一種嗜好還是一種信仰?
我認為這應該就是我們生命的表現,也算是我們表現我們存在價值的一種方法。
武術的練習中讓我們體會人身難得,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更加明白,讓我們對身體所產生的酸痛、疲勞,不感到害怕,在功架中的痛苦讓我們更看淡現實之中的痛苦,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,更能懂得如何抒發,在武術中的修行,令人著迷的往往不只是對身體變化的了解,更進一步是對“心”的控制!
練功夫不等於運動,但卻包括運動的效果!體育好的運動員其實只是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運用身體,其身體協調性比一般人好,自然體育的表現就會比較好,但是當“體”的表現到達了極限,就很難再上一層樓了,“體”是可以透過訓練而讓大家都接近相同的成績,甚至是可以透過預測來設計訓練的方法,所以很容易就達到極限,當我們於“體”方面的成績達到極限時,要如何再進一步的突破呢?
答案就是“心”!
體的成長在於練,而心的成長在於“悟”,然而我們若不能練到一定的程度時,就很難“悟”,自古以來梅花拳就是以文領武,然而所有文班的領導,無不是從辛苦的武班修煉而進入,這也是為什麼我武館取名精“煉”而非精練,因為我們認為武術修練的苦,就好比在火上燒一樣,好多人都以為我取錯名字了,以前許多一起練功的好朋友很可惜都沒能堅持到“悟”,當我們能透過不斷練習後才觸碰到“悟”的師兄弟,就好像著迷了一樣,無法自拔了!
所以練功夫能包含運動卻不只是運動,最大的差別就在於“心”的境界不同!
我們運動時,心裡要不就是想著如何精進、如何超越對手,要不就是保持放鬆,甚至可以一邊運動一邊做其他事情的思考,然而練功就不同了!練功需要非常的專心,專心放空!練功也是有假想敵的,練功的假想敵就是自己,練功不是競賽,卻每每跟自己比,當自己有所成長時,心裡的雀躍無可言語,練功時雖放空卻要專心,要認真的放空!當真的能達到放空時,卻開始獲得更多的訊息,所有的訊息來自身體自身而來,當我們放空時,身體的六感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卻意外的放大功能!
再者我們運動時,會將所有能量外放!我們必須將自身的體能盡量釋放,充分達到耗能的結果,練功卻持完全相反的心態,我們會盡量收,並且講求慢,原因很簡單,因為來自身體所要傳達的訊息太多了,動作快就來不及接收而過去了,有時會因此受傷也不自知,練功不是運動,卻包括運動!